惊见中国最牛翻译宋瑞芬,一人通晓数十国语言,什么名著都能翻译
宋瑞芬,原为翻译天才,一人翻译了几十本世界名著。2009年10月21日,媒体曝料,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界文学名著读本(共20余本),无论原著用英、俄、法、日、德等何种语言写成,均由一名为“宋瑞芬”的译者独自译成。网友将“宋瑞芬”称作“中国最牛翻译”,并对其语言能力发出质疑,继而其身份真实性也受到质疑。
背景
2009年9月26日,网友“书呆子谁”在天涯论坛发出一篇名为“惊见中国最牛翻译宋瑞芬,一人通晓数十国语言,什么名著都能翻译”的帖子。帖子称:由于某出版社出了一本未经授权的《百年孤独》,公然在当当网上卖,译者是宋瑞芬,本人甚感好奇,一搜索,竟然发现了一位中国最牛的翻译——宋瑞芬!其一人通晓数十国语言,什么名著都能翻译,大家请看:《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著,宋瑞芬 译;《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捷)昆德拉 著,宋瑞芬 译;《源氏物语》(日)紫式部 著,宋瑞芬 译;《汤姆 索亚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著,宋瑞芬 译;《昆虫记》(法)法布尔 著,宋瑞芬 译;《海底两万里》(法)凡尔纳 著,宋瑞芬 译;《呼啸山庄》(英)勃朗特 著,宋瑞芬 译;《悲惨世界》(法)雨果 著,宋瑞芬 译;《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苏)高尔基 著;宋瑞芬 译;《十日谈》(意)卜伽丘 著,宋瑞芬 译;《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宋瑞芬 译;《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宋瑞芬 编译;《莎士比亚喜剧》、《莎士比亚悲剧》(英)莎士比亚 著,宋瑞芬 译;《茶花女》(法)小仲马 著,宋瑞芬 译等等……
该帖子还调侃称:本人为我国出了一位如此了不起的语言通才而深感振奋,望国家对其大力栽培,方不负其勤学之功!
相关解释
有网友代为解释称,一个人精通英、日、法、德、俄等国家语言确实不合常理,但有可能是“宋瑞芬英文较好,从各个名著的英文版本入手,将其转译成了汉语”。
这一说法也很快遭到众多网友质疑:一个人的英文再好,工作效率再高,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20多本世界名著的翻译——“翻译是一个很耗精力和体力的工作。很多翻译大家,一生才翻译了几本世界名著?”
身份质疑
2009年10月20日,网上检索获悉,出版这套名著读本的是中国戏剧出版社,译者署名均为“宋瑞芬”。该社副社长赵建新表示,这套图书是他们2004年、2005年期间与一名书商合作出版。当时与书商协调出版事宜的该社工作人员称,他从未见过“宋瑞芬”本人,也不清楚其基本情况,这些书稿均由合作出版书商王稳平提供。
王稳平称:“宋瑞芬”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宋教授学生众多,学什么的都有,所以才能翻译这么多。出版时,一本书哪能署那么多名字,所以,作为诸多作者的代表,我们只署了宋瑞芬一个人的名字。我没有宋瑞芬的联系方式,快20年没见他了。宋瑞芬岁数很大,如果没死,现在也已经七八十岁了。稿子是宋瑞芬的亲戚给我的。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工作人员表示,该院退休及在职人员中,并无“宋瑞芬”。“宋瑞芬”到底是谁仍然存疑。
潜规则
出版界人士紫君表示,在图书出版业,有一个“书号合作”的潜规则。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其中,除了少数一些有教材等出版富矿的出版社不愁盈利外,大多数出版社都需要寻找自己的盈利渠道。出版图书所需的书号,属国家专控。为了赚钱,一些个体书商主动找到正规出版社,以一个书号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价格进行商谈,并达成“合作出书”的协议。而书商的盈利只能建立在两方面,一是有独特的市场敏感力,二是使劲压榨图书链条上下游的资金。既然是合作,监管自然很难到位。一套丛书署一个译者的名,没什么奇怪的。有很多图书,为了赚钱,东抄西抄,连译者都可以不要。
网友言论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歌,发现好多歌都是一个叫“佚名”的人写的。———网友“viv”
强烈要求追究书号管理、出版社以及出售非法书籍机构的责任!现在的书市,书号基本靠买卖,出版商只管噱头不管内容质量,伪书充斥,一个枪手一个月可以编十来本书。———网友“老处女”
层出不穷的“最牛翻译们”— 谁来拯救我们的读者
4年就翻译23本名著 警惕“史上最牛翻译者”
封面上找不到龙婧的名字
《纽约时报》近日推出了2007年度十佳图书,一般而言,被推选的这些图书很快会由国内出版社引进,然后请翻译者译成中文出版。大多数中国读者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哲学图书,翻译者的水平将直接导致原著中译本的好坏。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很糟糕的翻译者,《纽约时报》的这十部好书可能在读者面前就是烂书。
不要以为我们的翻译者都具有鲁迅、巴金、傅雷、郑振铎、徐志摩这样的大家水准,实际上在每年一万余种翻译作品中,高水准的只是少数,文学批评家王晓渔近日就发现,一个名叫龙婧的人,在短短4年中至少出版了23本译作,而且译作横跨文史哲领域,韦伯、洛克菲勒、培根、尼采等人的著作,可称是“史上最牛的译者”。此前,一个名叫李斯的人竟然能翻译十几种文字,把不同母语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翻译成中文,被笑称为“翻译界的天才”。所以,在现在翻译界“牛人”云集的情况下,读者买书可要留意了
翻译界冒出神秘“金童玉女”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王晓渔今年从一本译者不详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注意到“龙婧”的名字,通过搜索,他发现了一大串列在她名下的译作书单:《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大管理》《善待生活》《培根论人生》……从文学到商业再到学术,她几乎无所不能译。“如果这些龙婧是同一个人的话,实在称得上史上最牛的译者,甚至用不着加‘之一’。‘最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种类上,韦伯、洛克菲勒、培根、尼采等,横跨文史哲领域,她似乎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理想译者……我们相信世界上没有龙小姐不能译的书,只有龙小姐来不及去译的书。”网上有一份民事调解书,裁定哈尔滨出版社的《林徽因画传》构成对他人作品的剽窃,被告之一就是这位“龙婧”。
无独有偶,继龙婧之后,另一译者李斯也被冠上“史上最牛译者之一”的称号。去年,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包括12种语言的26部作品,全部署名“李斯等”,且涉嫌“中译中”,引起翻译界及出版界一片哗然。王晓渔又发现,“李斯等”的译作范围也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其生产规模比龙婧更为庞大,已经达到“集团经营”的程度:《生活策略》《卡帕传》《神话之旅:再铸心灵的神谕和寓言》《思想录》……包括台湾地区也曾出版过他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译作。1996年,他还曾编著《垮掉的一代》。而对于这本书,曾有翻译家表示,“几乎原文抄袭美国泰退尔的专著《裸露的天使》”。
对这对“金童玉女”,王晓渔不无感慨,“龙婧和李斯至少持之以恒地使用同一个名字,容易辨认,那些更为狡猾的化身无数的‘龙婧们’和‘李斯们’根本不会现出原形。”“读者选择了他们,《垮掉的一代》似乎影响了不少文学青年。”
调查:
“最牛翻译者”不是一个人
记者昨日曾想找到“最牛的翻译者”龙婧,但奇怪的是,出版界都说这个人很有名,但谁都没有见过龙婧本人。漓江出版社曾推出过由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该社编辑刘文莉认为,龙婧肯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翻译通常以一个专业为中心,译者的工作也围绕这个中心,因为这一块他了解很深,所以才能让翻译出来的作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翻译速度常常比写作速度慢,作者翻译了之后还要回过头整理,龙婧如果4年里真出了23本译作,我觉得她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在做,只是统一署名而已。
和龙婧相比,李斯还属于比较谦虚的,在很多作品中都打上了“李斯等”三个字,表明了李斯不是一个人在翻译。一些喜欢外国文史作品的读者也有了心得,对比翻译者名字,看到这些人的名字就赶快把书放下。
在饱受争议的翻译者中,也并非找不到真名真姓的人,十年译书20多部,被称为“翻译狂人”的姜志辉就是复旦大学副教授,他近期翻译的汉娜·阿伦特作品《精神生活》据说前十几页就有错误55处,而遭到网友猛烈批评,“这哪里是在翻译阿伦特,简直就是在强奸阿伦特!”此前,姜志辉还翻译过《创造进化论》《历史与真理》《知觉现象学》《黑格尔导读》等。但姜志辉认为自己作品质量是有保证的,“你别看他们给《精神生活》挑了不少错,但那是前言部分,后面的主体部分我认为翻得相当不错。”
姜志辉其实自己有一肚子苦水,“哲学著作的翻译确实非常难,收入又低,千字五六十元。有些是别人翻到一半,翻不下去了,然后出版社找到我,我自己有一些兴趣。我要去外面上课,赚的钱比这个多多了。”
症结:
翻译质量为何每况愈下?
一方面是翻译追求速度,流水线进行团队翻译,这样的翻译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有的翻译者本身有很高的文学或学术素养,但对翻译却并不上心,翻译大家傅雷“日译千字”的准则在现在基本上没有几个翻译者能执行。《追风筝的人》是今年一部比较畅销的翻译作品,生于1980年的李继宏曾在一篇文章中公布了一些数据:他用了十天时间,“每天从清晨7点开始翻译,至深夜12点方始睡觉”,每天工作15小时,翻译《追风筝的人》一书共19.5万多字,“平均每小时翻译将近1300字。”他认为,“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事实上,李继宏的译作文笔流畅,行文可观,在译作中算是不错。但也有一些有能力阅读原文的外国文学爱好者,找到不少其语词及章句的错误。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叶路说,“找一些学生做‘写手’,甚至是做‘粘贴手’,把原有的译著粘来粘去,只做很少的改动,这样速度当然快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出版发行研究室主任张子辉接受采访时分析认为,现在翻译作品水平的确比以前下降了,主要是因为出版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追求短期利益,一旦拿到合同,出版社就希望尽快推出,没耐心让译者翻一两年甚至三四年,比如《哈利·波特7》在7月拿到中文版权,10月份就要推向市场,这也是被逼的———你再不出来,网上盗版翻译的已经到处都是了。现在一般的情况是,出版社先拿到书的出版权,然后再去找译者来翻。很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翻译者对这本书不熟悉,本人没兴趣,完全是当作一个挣钱的机会来完成任务。
龙婧,
神秘的女人,
4年翻译23本名著,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
史上最牛译者,
但出版社对其讳莫如深,无人知其真面目。
她的出现,折射出中国翻译界出现了大问题:当你试图购买某本心仪的外国名著时,擦亮眼睛,提防这些“最牛的译者”!
来源:综合自网络,侵权留言删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关注
点击👇👇推荐,阅读更多